週五買了《白金數據》的日文小說,週六晚上翻了一點,週日客運車上繼續看,週一晚上看完。

有點訝異就這麼看完了。是東野老師的文字好讀,還是這本書容易讀?總之實際閱讀時數應該不到五小時。

下面就說點感想,會破小說跟電影的梗,還沒看or會在意的朋友,請看//讀過再來一起討論吧!

 

----

 

當初是為了二宮&豐川去看電影的,這點沒什麼好隱瞞。這兩位都是冬音的愛,早在聽說他們要共演的時候,就已經決定要去電影院看,不論片子好壞。當然希望是部好片,不過偶爾支持一下喜歡的演員,也是身為迷妹觀眾的選擇嘛。於是在上映次日看了,回家寫了落落長的劇情討論在:這篇文章。當初曾說寫的幾乎都是正面感想,要找時間寫負面感想,無奈一直沒擠出時間,真要寫相關文章大概也是九月拿到藍光片的時候。

老實說,原本沒打算讀原著的。

通常以我的習慣,除了已經讀過原著的情況之外,決定「為了演員」去看電影的話,也會先讀原著。比方Paul Bettany決定演出《墨水心》的時候,電影上映一年前就讀了原著第一和第二集(電影明明只拍一)。因為觀影重點是「演員」,劇情非首要考量,先知道故事也無妨;而且改編成電影時常多所更動,兩相比較也非常有趣。

但我當初壓根兒沒打算讀《白金數據》。

為什麼?一方面他是日文小說,我有日文閱讀障礙--這看似直白的語言,總藏了許多延宕閱讀速度的詞彙或文法,而且許多日本作家深邃陰暗的世界觀,時常讓我讀到一半就想出門呼吸新鮮空氣。第二項則是重點:Amazon評價說得我很不想讀。是,我是個會讀評價的人,雖然評價不影響讀後感,可是會影響閱讀意願!依稀記得當初看到「很容易讀但讀完也沒什麼」這樣的評價,就整個興趣缺缺,直到看完電影還是沒動力去補小說。

怎料上週看到朋友寫的淺間x神樂短篇,讓我很在意原著梗,就跑去買了(爆笑)。

不,不管動機為何,拿到書我都很認真看的。很認真看,結果不到五小時就看完了。

 

 

**真的劇透很大,請注意**

 

0. 神樂與Ryu我想開另一篇來寫(爆)

 

1. 第一印象「看得很快」

這種情形通常被稱為「流暢」,但很可惜,流暢之後跟雨水衝進太平洋一樣,沒留下什麼能灌溉。喜歡的點不是沒有,但不多,尤其對主線劇情幾乎沒什麼深刻印象,反倒是電影版還有些拿來回味的橋段。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先看了電影版的關係,小說情節重複的地方沒有新鮮感。

 

2. 改編為前提

這部小說是東野老師「以改編成電影為前提」所寫的,有一個點特別凸顯這個目的:對主角外貌的描述盡可能降到最低。書中幾乎沒有對淺間警官的外表描述,他的最大特點是「抽煙」;神樂除了個性高傲惹人厭,外表則是「約莫30歲」「五官嚴肅的(引き締まってる,對我來說有點難翻)」「長髮的男子」。也就是說對兩位主要角色外表幾乎不設限,給了導演最大空間挑選演員。其他配角倒是多少有所著墨,比方志賀所長的幹練形象、白鳥的大眼與美貌,雖然電影中經過變更,不過一是劇情有所更動,二是水上教授連性別都換了,幾位配角的外貌與原著差異,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
 

3. Platinum Data

牽涉到標題呈現、水上教授、以及結局。

(1)關鍵字=標題「白金數據」

原著一直到非常後面才出現「白金數據」這個關鍵字,電影則是一開始就讓神樂用氣音說出來了。好幾篇訪問提過,讓角色說電影標題通常會很好笑,個人覺得還好,只是神樂說的語氣真的很欠揍XD 另一派人覺得書中到最後才揭露何謂「白金數據」,電影不只提早使用這個詞,而且還變更其意義,使得後面必須提出「真正的白金數據」這個詞,變得不倫不類;這點我也覺得還好,反正故事都改變那麼多了,改個稱呼也無所謂吧。

原著中「白金數據」指的是上層階級為私利而變造的「特殊」DNA數據,電影則是將DNA分析系統中所有數據統稱為「白金數據」。如果說原著的白金是指有權有勢的階級,電影的白金可說更全面彰顯了「DNA數據」的重要性,在我看來這樣的改變並無不可。況且最後「真正的白金數據」真面目揭曉,等於推翻前面白金=所有人民DNA的說法,對以為DNA分析系統為全人民而存在的神樂來說是個諷刺,也再次彰顯人類社會無法平復的權力失衡問題,也沒有違背原著精神。

(2)水上教授

原著的水上教授是個瘋狂科學家,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而操作危險實驗,因而使得許多人死亡,他的動機與犯罪行為,基本上與DNA解析系統無關,只是利用身為系統開發關係人員的身份(系統實質開發者數學天才早樹對水上言聽計從),將自己的DNA改變為白金數據,以躲避追查。電影的水上教授同樣是瘋狂科學家,但動機和行為都與DNA解析息息相關,他深信操作、保留優秀的DNA,能創造更進化的人類世界,而以造物主身份自居。「創造」這個議題與女性息息相關,電影將水上教授改成女性,不僅象徵意味濃厚,也給予鈴木保奈美更多詮釋空間。

對水上來說,Ryu和神樂等於是兩個「兒子」。Ryu是溫和柔弱、不會為母親添麻煩的孩子,水上對Ryu並不抱期待,只是像疼愛寵物一樣疼愛他。也因為太過相信這個柔弱的孩子不會反抗母親,才有研究室對峙那一幕,水上想也沒想過Ryu會對自己開槍吧。雖然這一幕時常被強烈吐嘈(哪有這麼笨,不會先拿走槍云云),不過作為神樂&Ryu「反抗」的象徵,個人以為是很好的橋段,呈現Ryu「獨立」的過程。至於這個過程讓他背上過重的弒母之罪,這點容後再敘。

神樂則是繼承水上對DNA狂熱意志的兒子,因而(電影中)水上硬是用催眠術調換「神樂」與「Ryu」,讓這個能幹的、值得驕傲的兒子,幫助母親完成高遠而瘋狂的夢想。然而這個兒子在逐漸發現真相的同時,也發現人類真正的價值並不是由DNA單獨決定,這樣的改變與母親理念背道而馳,於是神樂也獨立了。如同導演所言,這部片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小孩離巢獨立的紀錄。

(3)結局

這邊僅就DNA數據以及系統本身的結局提出討論,人物結局後敘。

原著結局中志賀所長說得很清楚,或許神樂覺得自己是在對抗志賀這個小人,但是志賀的背後其實是操縱國家機器的權力者,就算走法律途徑,法律體系由人所操控,神樂終究得不到他想要的公平正義。於是神樂最終接受志賀開出的條件,用保密換取自己的平安,淺間也接受條件,換取的則是神樂的平安(難怪要被說這是戀愛小說......)。換言之,小說結局真正的悲哀在於「身為無力的棋子,終究無法抵抗權力」。即使最後神樂遠離世俗開心學陶藝,淺間升官繼續抓壞人,兩人偶爾卿卿我我簡訊往來,但這樣平和(?)的生活終究建立在兩人所不樂見的控管之下。

電影結局裡雖然沒有清楚交代DNA搜查系統、DNA控管法案的後續,但看起來頗有暫時擱置//繼續爭議的味道,或許終究有一天會通過,但總是給人更多思考的餘地。比起原著結局餘韻圍繞著社會議題(畢竟東野是社會派),電影結局更注重描寫的是個人,也就是「神樂龍平」。由於剪接的關係,一直搞不懂時間軸的最後究竟是淺間與神樂並肩那一幕,還是淺間與Ryu在畫室見面?如果是前者,精神奕奕邁著步伐的神樂,不管是走向消失還是走向審判,都是一派自信從容,或可認為他已經找到生命中值得奮鬥的事物,即使消失也不後悔。如果是後者,尚未走出弒母(殺死水上)陰影的Ryu,在看了神樂給自己的信,也會慢慢振作起來吧。於是電影結局裡面,觀眾看到的、關心的是一個「人」的成長,其次才是社會派著重的議題,這應該是導演的選擇。

 

4. 快鍋煮佛跳牆

全書帶入很多議題,卻沒有一個處理得夠深刻,在我看來是鍋燉不夠久的佛跳牆,要是更有深度就會成為令人讚不絕口的名菜。權力結構、國家機器、管理制度、多重人格、心理學與犯罪(雙重人格&偏執兇手)、斯德哥爾摩症候群、頭腦與心靈與感性……每個議題都很大,每個都值得做一部22集的美劇,看電影時覺得2小時不足以刻劃,看小說同樣感覺倉促。甚至雙重人格這個明明就是書中兩大主軸之一的梗,也隨隨便便就處理完了……orz 沒有22集也好,請惠賜11集的白金數據日劇吧……orz

 

5. 消失的鈴蘭(スズラン)

小說中Ryu的戀神秘少女「鈴蘭」, 是神樂「變成人類」的關鍵人物之一,北海道逃亡的過程中,讀者可以看見他慢慢軟化、慢慢開始懂得微笑。電影可能是因為避免元素過多,拿掉了這個角色,於是神樂的北海道行變成獨自一人,或許也是因為這樣,才需要比原著多很多的追逐戲(追逐戲卻成了雞肋這點就先不說了……)。

鈴蘭也是神樂與「Ryu」--也就是「隱藏的自我」--的重要連結。但,這位少女對兩個人格的重要性不同。小說結局中神樂接受了鈴蘭就是Ryu眼中的早樹、早樹已死所以鈴蘭只是幻象的事實。但對多年來獨自一人的Ryu來說,鈴蘭某種意義上是他的「唯一」。終盤Ryu用槍指著水上,質問他「為什麼殺了我的スズラン?」,個人以為顯示了鈴蘭對Ryu的重要性。最後Ryu要求神樂為他準備畫布,用來幫「鈴蘭」穿上結婚禮服;Ryu既然知道早樹已死,當然也知道眼前的鈴蘭只是幻象,但此時鈴蘭的「真實性」對他來說並不重要,Ryu想要的或許只是在自己消失之前,達成與唯一的朋友、盟友、戀人相守的願望。小說這段「婚禮」描寫,老實說讓我覺得東野老師對Ryu的心理描述,已經超越了主人格神樂。

 

6. 娃娃音與娃娃臉

這點應該沒什麼人會提到吧。不少觀眾表示「鈴木保奈美的娃娃音一點都不像心理醫師」、「二宮看起來太小,沒有冷酷科學家的樣子」,這種充滿偏見的感想讓人傷心。為什麼說話娃娃音的人不能當心理醫師?為什麼長得比實際年齡小不能當科學家?難道只有高高瘦瘦其貌不揚說話平板的人才能當科學家?這樣的話神樂也只有身高失敗啊(爆)。其實看看眾多出現科學研究者的美劇,不管是BONES裡面性格迥異的專家、The Big-Bang Theory成群可愛的天才阿宅、NCIS那位未曾拋棄歌德嗜好的鑑識官,都是劇組對世人偏見的小小反抗吧。誰規定長什麼樣子就只能做某些工作?外貌充其量是衡量條件之一,不是全部,希望大家能減少對特定職業貼標籤啊。

對,我就是很在意這種議題(爆)。

 

7. 電影vs.小說

我會說電影比較好看。小說感覺少了許多血肉,電影雖然劇情有破綻、追逐戲很沒必要,但是角色立體、演技精湛、音樂好聽,整體比較豐潤。當然也有觀眾覺得很多地方交代不清,看完霧煞煞,不過反正導演&演員都說是刻意營造了,就當成看完電影回味時的配菜吧(笑)。雖然馬後炮,但還是希望電影更加強文戲,整體會提昇到經典的境界,現在這樣讓人扼腕啊……(艸)

 

----

 

小說比較印象深刻的感想大致如上,會找時間開新篇寫神樂&Ryu。

劇情討論說不定神樂&Ryu篇會有……吧……(顯示為疲憊wwwwwwwww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冬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